导航
位置: 首页 >> 下载中心 >> 正文
0953-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年度报告
2022-03-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 风景园林

代码: 0953

授权级别

2022 2 28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一、学位点建设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培养研究生的目标定位);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运用科学和人文、技术和艺术的手段、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人类户外空间环境营建为宗旨;培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健全,能够从事风景园林保护、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位标准(符合本学科特点,与本单位办学定位及特色相一致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依据《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依托我校土木建筑学科传统优势,针对行业高品质发展的普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制定了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在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学术道德和专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并系统掌握风景园林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独立分析和解决风景园林专业问题。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具备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从事的工作尽职尽责、甘于奉献。

在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应掌握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基础知识,风景园林相关的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生态学、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的构建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系统掌握所从事风景园林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风景园林行业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在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方面,将实践训练形式与内容分为设计训练、创新实践、实习实践三部分,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和考核要求进行规定,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训练,全面提升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

在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能力方面,规定了学生应掌握获取专业知识和学术信息的能力。掌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生态技术、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等专业能力。具备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基本理论和相关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风景园林表达、表现技法,具备沟通交流的能力。

在学位论文要求方面,选题必须来源于风景园林专业服务领域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风景园林实践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选题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风景园林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位论文包括设计专题式学位论文、调研报告和项目实践三种方式。考核环节包括了开题答辩、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答辩。学位论文要求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合理、设计理念或者技术路线可行,资料和数据真实、可靠,研究结论或项目实践成果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论文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风景园林硕士应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学分和学位论文工作。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专业实践4学分,创新创业1学分。

创新创业1学分基本要求:(达到以下条件之一可获得)

1)参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

2)取得与本专业类别(领域)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3)参与科研院所、企业技术攻关;

4)完成3个月以上赴国(境)外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

5)参加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6)参加10次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报告,并提交总结报告。

7)协助导师进行本科设计课教学,完成原有教学内容之外的辅助性教学工作(如软件操作指导等),四节课为一单元,0.15分/单元。须本人书面申请,导师签字确认,学院审核方可有效。

同时满足以上条件且答辩通过者,授予学位。

本学位点对于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的授予严格按照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执行,依托“三主体、三阶段”,即围绕学校、导师、企业实践基地,强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各阶段培养目标。结合“知识能力实现矩阵”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具备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所需素质,掌握相应知识、能力;发挥实践平台优势,通过“实践、答辩、展示”三环节的专业实践培养过程,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以设计专题式、调研报告和项目实践的多元学位论文形式,拓宽毕业考核渠道,学位论文严格实施“中期考核+预答辩+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全盲审+学院抽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的六环节核查制度,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论文水平逐年提高。

(三)培养方向与特色主要培养方向与特色简介);(800字以内)

依托学校土木建筑学科传统优势,针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化深厚、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等地域特质,培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形成了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地域性生态与文化景观、西部城乡环境艺术和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其中跨学科构建的“地域性生态与文化景观”“西部城乡环境艺术”为特色培养方向。

1.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针对西部城乡及自然环境的生态脆弱性和景观独特性,进行大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黄土高原和甘青寒旱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绿地系统与基础设施规划、游憩规划;公园设计、园林建筑与植物景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2. 地域性生态与文化景观:针对西北旱地自然条件制约,围绕城市绿地生态建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低碳城市建设等城市高品质建设的现实需求,开展旱地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城市雨洪管理和节约型园林研究与实践;以关中平原和西北地域富集的中华文化地景遗存为核心,进行大遗址公园、风景名胜区景观展示与阐释设计研究,实践探索快速城市化冲突下的中华文明地标遗址空间保护和价值展示途径与方法。

3. 西部城乡环境艺术:把握新时代城乡建设发展需求,践行“提升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理念,多方位拓展风景园林专业社会服务领域,推动专业融合和行业交叉,以城乡中小尺度环境设计为主体,注重地域性、文化性、艺术性相结合,开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传统乡村聚落环境营造、城乡公共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4.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针对西部典型生态特征和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废弃地改造、湿地恢复与再生、水土保持、工程绿化等生态修复技术,生境绿化、雨水管理、微气候营造等区域生态系统营建技术;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种植设计、水景观营造;园林工程施工监理与后期养护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四)师资队伍状况(总体规模、各培养方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情况、主要师资队伍情况);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3名,其中硕士生导师27人。其中全国风景园林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宝钢优秀教师奖2项;教授12名,副教授20名;相关学科博士生导师5名;博士学位教师28名。其中,方向一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有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3名,方向二地域生态与文化景观有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3名,方向三西部城乡环境艺术有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4名,方向四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有带头人1名,学术骨干3名。本学位点拥有跨校、跨学科教育经历师资达50%,海外经历师资达10%,学缘结构合理,涵盖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建筑学、设计学、美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校外兼职导师4名,在专业理论和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实践机会。


主要学科方向名称

带头人姓名

出生年月

学位

专业技术职务

主要学术职务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刘晖

196806

博士

教授

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科技委园林绿化专委会委员;陕西省高校土木建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地域生态文化景观

蔺宝钢

196206

博士

教授

全国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

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

西部城乡环境艺术

吕小辉

197512

博士

教授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设计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员

风景园林工程技术

岳邦瑞

197303

博士

教授

青海省高原绿色建筑与生态社区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五)研究生招生选拔情况(年度报考数量、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生源结构情况);

风景园林专业生源辐射全国,学缘多样。为了保证生源质量,本专业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例如:加大宣传、增加学科补助力度、实行奖学金制度等,同时,通过本硕一体化、推免、萃英计划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2020年、2021年风景园林专业报考人数932人、892人,招生人数分别为156人、166人。平均报录比6:1,所有的考试都符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和本专业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报考条件及相关要求。

(六)就业发展状况(年度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分析);

2020年,风景园林毕业生151名,就业学生121名,就业率为80.13%。其中党政机关就业1人,高等教育单位11人,中初等教育单位1人,科研设计单位3人 ,其他事业单位2人,国有企业52人,民营企业50人,自主创业1人。

2021年,风景园林毕业生124人,就业学生109人,就业率为87.9%。其中高等教育单位9人,中初等教育单位2人,科研设计单位7人,其他事业单位2人,国有企业37人,民营企业46人,三资企业2人,自主创业1人,升学4人。

(七)研究生奖助情况(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奖助水平、覆盖面情况)。

研究生奖助体系完善,各类规定、办法、细则健全,学业资助、奖励资助覆盖全面。

1. 奖学金包括:

1)国家奖学金硕士20000/人,用于重点奖励学术成果突出的拔尖创新型研究生,覆盖率近2%;

2)学业奖学金金额24000 元/人(特等)、8000 元/人(一等)、5000 元/人(二等)不等,覆盖率40%,学业奖学金用于激励学业成绩优秀、创新意识强的研究生;

3)社会奖学金,社会奖助学金根据社会企事业单位设立意愿奖励品学兼优的研究生,覆盖率近2%。

2. 助学金包括:

1)国家助学金硕士6000 元/人,覆盖率100%,主要用于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水平;

2)社会助学金硕士1000 元/人,为加强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激励我校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覆盖率近2%;

3)助研、助教、助管(“三助”)岗位补助,主要用于鼓励研究生提高实践能力,开展专业相关的科研与管理实践;助学贷款及困难补助主要用于支持经济困难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研究生党建情况(研究生党建情况,实验室、科研团队党建情况,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等);1000以内)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统筹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队伍建设,为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规范化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细化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标准,对研究生党支部进行量化考核,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基本制度落实。

注重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拔研究生导师或者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展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述职,依托教育部网络培训平台等覆盖培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育管用并举,全面提升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发挥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国家艺术基金、社科基金项目,开展“文化进社区”“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引导研究生党员深入基层社区、深入西北乡村,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受到《陕西日报》专题报道。

抗疫期间,发挥学科特长,通过线上主题党日、海报设计宣传、在线帮扶等形式积极参战,129名学生参加到一线抗疫志愿工作,累计时长6079小时,师生捐款近8万元、抗议物资价值10万元。毕业生党员政治素质过硬,经考核5名加入本校辅导员队伍。

开展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工作试点,强化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以导师科研团队设置党支部改革,坚持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导师融入研究生党建、研究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有利于支部精神凝练、稳定传承的原则;改革实施以来品牌活动蓬勃开展,“双创”科研双丰收,实现了研究生党建有抓手,有平台,研究生学术科研有思想引领、有理论武装。研究生先锋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

夯实思政队伍建设,做好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出色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屡获佳绩。先后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省第五届“互联网+”大赛先进个人、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省高校心理健康微课大赛一等奖、优秀案例三等奖;两年来发表论文8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省高校学会项目1项。

(二)思政教育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思政情况等);800以内)

近年来,瞄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围绕生态文明和文化自信两个主线,建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本学位点除了开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两门公共思政理论课外,还将课程思政内容列入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每门专业课的讲授中都将思政内容有机地与专业内容相融合。具体做法如下:

1. 贯彻“生态兴,则文明兴”理念,彰显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协同效应教授带头全员参与研究生课堂教学;深挖蕴藏在基础理论、历史理论、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培养方案,将思政落实到每个培养环节,形成了教学团队引领、特色学科导向、专业课程贯彻的思政改革模式。生态课程教学强调实践躬行,师生动手建成东楼花园、南门花园实验教学基地,在专业教学和基地维护中落实“德”“劳”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热爱生命、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品格。

2. 坚持正面宣传,讲好榜样故事,发挥地处陕西的优势,用好身边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在革命老区学、向老区人民学。

3. 依托导师科研团队设置“景观生态空间营建”师生联合党支部,有利于导师了解把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全面落实导师教书育人第一责任;建立“初心学堂”学习机制,建设“党建文化墙”等活动阵地,实现学科党建有品牌、支部党建有抓手。

4. 专兼结合,教师兼任辅导员、担任班主任,加强思政工作队伍建设要求专职辅导员了解学科专业特点,选拔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资深教师担任班主任,培养一线教师成为思政骨干。

5. 扎根西部,突出生态优先与文化自信导向下的实践育人理念面向国家与行业发展需求,持续开展秦岭北麓保护、秦巴山区发展、黄河中上游风景文化溯源等研究实践工作,学研相携。致力脱贫攻坚,组织师生骨干力量,参与洛南县、丹凤县和山阳县扶贫工作,带领学生参与延安、洛川、宜君革命老区建设,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学科认知,提升文化自信。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800以内)

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构建多措并举、自觉遵循、全员践行的长效机制;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具体做法:

1.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党政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校院两级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将师德师风纳入学院党政议事日程,常抓常议。

2. 崇尚师德、加强宣传,营造师德师风建设浓厚氛围坚持师德师风宣传制度化、常态化,注重把师德师风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利用微信、QQ工作群及时推送相关政策信息、新闻简讯,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德育浓厚氛围;传承先辈师德,打造“裕哲讲堂”,邀请知名设计师、艺术家进行讲座等活动。

3. 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大讨论大动员;结合主题教育、主题党日活动等有计划地组织师德建设专题研讨,引导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崇德修身、笃学育人、敬业奉献;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抓手,通过调研座谈、师生反馈、自查排查,针对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逐条整改。

4. 强基固本、建章立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坚持把师德师风与思想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紧密结合,融入日常教学、科研、管理过程,做到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围绕正秩序、正教风、正学风,实行课堂常态巡查督查机制,及时发现纠正问题;设立师德投诉举报箱、举报电话,了解掌握师德信息,应对突发问题,积极主动沟通协调;制定《师德考核实施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工作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四)学风建设情况(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学术不端及处理情况等)。800以内)

本学科点在学院统筹下,为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自由,强化学术诚信意识,端正学术风气,防止学术腐败,提倡科研诚信,始终把学术风气和科研诚信建设摆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位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显著提高了师生对研究生学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诚信的科研氛围。

强化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严把入学关,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纳入新生教育必要环节;组织研究生新生参加“树立学术规范理念、促进科研知识创新”等专题讲座,详细分析讲解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危害,督促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确立学术诚信。

创建学风建设、学术双创品牌活动,打造学风建设新阵地。学院开展多个规范化、系列化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品牌活动。通过“艺客艺谈”系列活动如“芳草地”学术沙龙、“泛亚国际校园闪训活动”等学术活动;广泛宣传榜样示范作用,每学年举办打造“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明星项目获奖学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先进事迹分享会,认真梳理和总结优秀学生的学术与科研经验,引领学生热爱科研、潜心学术、创新创业;发挥校内文化场馆、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场效应,用“校园文化+德育+学业”模式营造氛围,打造学风建设新阵地;实现实践、双创与育人的融通和对接。

三、学位点研究生培养主要情况

(一)课程与教学情况(主要开设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课程教学质量,教材建设情况等);800以内)

本学位点共开设学位课9门,选修课14门,其中涉及专业核心课程9门,特色课程8门,研究方法课5门,案例课1门,课程安排制订均严格按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符合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关于制订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的相关规定。专业核心课程具体信息见下表:

序号

核心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主讲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教材建设情况

1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1、2、3)

6

96

各导师

高级职称

各导师自定

2

风景园林基础理论与方法

2

32

蔺宝钢

教授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著;《景观形态思维与设计方法研究》刘谯,刘滨谊著;《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刘滨谊著

3

风景园林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

1

16

王琼

副教授

教师自编材料

4

专业外语

2

32

张蔚萍

副教授

《风景园林专业英语》武涛,杨滨章等编

5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2

32

张鸽娟

教授

教师自编材料

6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

2

32

杨建辉

副教授

《风景园林工程》孟兆祯主编

7

园林植物与应用

2

32

杨建虎

副教授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苏雪痕主编

8

城乡环境设计理论

2

32

吕小辉

崔文河

教授

教师自编材料

9

生态设计技术应用

1

16

陈晓育

副教授

教师自编材料

本学位点研究生培养体系规范全面,授课老师均为博士或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近两年增加以下改进措施:

1. 优化了学位课课程的设置,使之更符合风景园林教指委关于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的相关规定;

2. 增设特色课,以适应四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点;

3. 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增加研究方法指导课、案例课,不断强化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 融入了课程思政内容,将专业内容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民生、党的方针结合起来;

5. 形成若干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

(二)导师选聘、培训与考核情况

本学位点导师选聘每年进行一次,聘期一年。硕士生导师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周岁及以下者应具有博士学位,45周岁以上者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应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一般有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历。除上述基本条件外,还需同时满足一定的培养条件(科研项目等)和学术水平(论文、作品集、竞赛等)。

学校和学院每年举行至少一次新聘导师培训会,且不定期组织各种线上、线下培训、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水平。

每年通过授课质量评价(学生打分、同行听课)、研究生培养质量(论文盲审情况)、导师学术水平(重要业绩指标)以及师德师风考察等多个方面考核导师的培养过程和指导能力。

(三)导师责任落实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强化导师质量管控责任情况);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

本学位点要求导师全部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近两年,所有导师一同参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增加课程思政内容,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理论前沿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选题聚焦国家之急需、人民之美好生活、文化之传承与复兴等领域,培养研究生为国家、为社会的服务意识。

本学位点导师积极组织申报并获批各类纵向科研及横向课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项目支撑和经费支持,在科研训练和项目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方法,使得近两年来研究生从导师主持项目中进行选题的数量增加。

导师们认真审查研究生各个阶段的论文撰写质量,并由导师承担起学位论文的预答辩、答辩等环节的组织工作。各导师能够按照要求通过每周至少一次和研究生线下会面交流以及实时有效的线上沟通等方式及时掌握研究生的学习与研究进展;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本学位点导师均能按照《行为准则》文件精神认真履行对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使命。

(四)学术训练情况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及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发表学术论文、专利、项目参与情况;研究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制度建设、经费支持情况等);

为了提高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科研素质,不断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及专题研讨。本专业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发表学术论文、科研实践、独立研究与自主创业、专利发明、相关专业竞赛及其它各类创新活动等来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

近两年,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准专利20余项,参与导师的纵横向项目30余项,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获奖200余项。

(五)专业实践情况(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包括制度建设、经费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情况);

风景园林专业建设了27个高水平专业实践基地,其中首批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3个。每年接收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50余人次。

1. 整体设计:专业实践执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采取“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导师组”三结合,围绕“学校、校内实习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三主体,形成“实践、答辩、展示”三环节的专业实践培养过程。

2. 联合培养机制:突出“三结合”。研究生与企事业单位双向选择,选择省、校级实践基地或自主联系,经学院、导师审核后签署《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协议书》,建立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导师组把关的机制。

3. 实践导师配置与管理:企业为每人配备导师,与校内导师商定实践内容和进度并制定《专业实践计划表》,共同完成实践管理,敦促学生做实践记录。

4. 实践方式与内容:依托“三主体”。通过学校开设的系列实践课程参与中外联合工作营、设计竞赛、双创实践;通过建大规划院、导师工作室等校内实习基地,开展实践领域研究工作;通过企事业实践基地,参与各类行业工程项目。

5. 实践管理与考核:抓住“三环节”,校内外导师需在实践过程的前期、中期进行联合跟踪评价,学生达到规定时长并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报告》,经导师和企业认定后参加公开答辩,由校企专家和导师组共同组成评定小组分类联评,给出综合成绩,并公开展示。

(六)学术交流情况学位点举办承办学术会议、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等);

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包括:邀请领域专家做现场报告、导师组学术讨论、参与导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等。

1. 近两年,学院邀请领域内专家做学术报告40余场,主办学术会议10余次,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提升学生们的专业素养。

2. 风景园林专业导师组内每周会举办讨论会,通过论文阅读、课程学习等形式对研究生实施系统的科研训练。

3. 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并作为科研项目梯队成员,承担相应的科研训练。

4. 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并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近两年,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国内外相关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导师带领研究生在风景园林年会、城市规划年会等国内外重要会议宣讲或展示10余人次。

(七)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情况(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保证、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研究生学位授予管理、研究生分流淘汰预警机制等情况);

本专业依托80余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100余项重点工程中的前沿技术、方法,更新课程内容,指导学生研究工作与创作实践。风景园林学位点导师均能按照《行为准则》文件精神认真履行对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使命。近两年,本学位点开设相关课程23门,所有导师一同参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增加课程思政内容,将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及理论前沿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将选题聚焦国家之急需、人民之美好生活、文化之传承与复兴等领域,培养研究生为国家、为社会的服务意识。其中,《科研方法与科技写作》《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课程使学生了解相关行业规范及内涵,指导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正确运用和严格执行行业规范,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本学位点导师积极组织申报并获批各类纵向科研及横向课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项目支撑和经费支持,在科研训练和项目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方法,使得近两年来研究生从导师主持项目中进行选题的数量增加。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强化“导师负责制”,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拓展形式多样的“导师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健全研究生“选题-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盲审-正式答辩”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学位分流淘汰预警机制:在学制期内,中期考核不通过者经3个月修改时间后参加二次中期考核,预答辩不通过者经6个月修改时间后参加二次预答辩,对于二次中期、预答辩不通过者给予结业退学处理。

(八)学位论文质量情况(学位论文规范要求、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制度及执行情况;学位点论文抽检情况及质量分析;专业学位点的强化和体现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情况等);

1. 学位论文规范要求

1)选题要求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来源于风景园林专业服务领域中的现实问题,有明确的风景园林实践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选题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风景园林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选题应充分考虑完成的可行性。选题应对学科发展或社会进步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选题可以来自于实践项目、科研课题、设计竞赛、自选题目等方面。来自实践项目的题目可以按照设计任务书中的具体规定、要求、限制条件等进行相关的研究性设计工作。结合科研课题而进行的研究性设计,可以按照所属课题的具体要求进行。来自设计竞赛的题目,可以按照竞赛要求的具体规定进行研究性设计工作。自选题目是指论文(设计)作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调研发现具体的现实问题,经过相关研究论证而制定的研究性设计题目,其任务书可以由论文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具体策划制定,但必须有真实的具体地段和当地规划管理部门对该地段所在区域的规划设计条件。

2)学位论文形式和考核环节

①学位论文类型

综合风景园林创作实践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设定不同的学位论文类型。包括设计专题式学位论文、调研报告和项目实践三种方式,按照不同类型的要求进行阶段审查和最终考核。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毕业类型和考核要求如下:

学位论文类型

考核阶段

基本要求

风景园林

规划设计研究

3学期末,开题答辩

4学期末,中期考核

5-7万字

调研报告

3学期初,开题答辩

4学期末,调研考核

5-7万字

项目实践

3学期末,开题答辩

4学期末,实践考核

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深度)或工程设计(施工图设计深度)+设计说明报告。其中:设计图册1本,设计说明报告2-3万字。

②学位论文考核环节

·开题答辩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在第3学期末开展。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选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等。选题报告需进行答辩,并经研究生学位论文(设计)选题报告评议小组讨论审核通过后,按计划开展学位论文(设计)工作。

·中期考核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半年左右,最晚在第 5 学期初之前完成。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级的研究生,继续培养;不合格的研究生确定为质量监控跟踪对象,须在不少于 3 个月后重新申请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进入预答辩环节,学位论文须进行全盲审评阅。中期考核结果 2 次不合格者,终止培养,予以结业或退学处理。

·预答辩和答辩

申请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进行预答辩,并且要满足预答辩基本要求。研究生逾期未参加(集中)预答辩即视为自动延迟学位申请。预答辩结论为“不通过”的,根据预答辩委员会及导师意见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在不超过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情况下,可在6个月后再次提出预答辩申请。二次预答辩结论为“修改后通过”的,学位论文须进行全盲审评阅。两次预答辩结论均为“不通过”的,终止培养,不再接受该生学位申请。预答辩最迟应在论文送审前 1 个月完成。

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盲审环节在第6学期初进行,合格后经资格审查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硕士研究生应根据论文评阅、答辩中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形成正式的硕士学位论文,提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3)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①学位论文规范性要求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当包括以下部分: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选题的依据与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致谢。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按照《科学技术报告、学术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风景园林行业相关标准、《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论文指导性规范》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标准》等有关规定撰写。

②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选题应来源于风景园林领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学位论文必须综合运用风景园林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选题所涉及的风景园林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学位论文的研究思路清晰,方法合理,设计理念或者技术路线可行;

·学位论文中的资料和数据真实、可靠;

·研究结论或项目实践成果可操作性强,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表述规范,结构完整。

2. 学位论文核查执行情况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论文严格按照《培养方案》中的“学位论文”要求进行撰写。学位论文严格实施“中期检查+预答辩+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全盲审+学院抽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的六环节核查制度。六个环节的核查制度,按照培养时间的顺序节点展开,中期检查、预答辩由各学科、导师组组织实施,其余环节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实施。各环节按具体办法均可实现质量分流目标。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序号

工作内容

时间

1次不通过率

1

中期检查

5学期初

29.2%

2

预答辩

5学期末

24.1%

3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

6学期初

3.3%

4

全盲审

6学期中

19.2%

5

学院抽检

完成答辩委员会提出的修改

5.3%

6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

6学期末

0

3.学位论文抽检情况

近两年,风景园林专业在教育部、省教育厅学位论文抽检过程中全部通过。目前,风景园林专业对学位论文答辩前的评阅,通过教育部、凡科等学位论文送审网上平台,实施全盲审制度,对中期加查、预答辩存在一次不通过情况的,加送一份。近两年,风景园林专业论文盲审情况如下:优秀0%、良好16%、一般76%、不通过8%(本院)。

(九)科学研究情况(年度完成项目及在研项目主要情况);

近两年,本学位点教师主持、参与在研的国家级纵向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171万,横向科研经费1158.85万。

(十)服务贡献情况(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进步情况;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情况等)。

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西北发展需求,持续聚焦西北脆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华文化源流地景遗存保护与展示、西北旱地城市绿地生态建设、城乡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坚持全过程社会服务机制,为行业发展作出贡献。

基于大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黄土高原和甘青寒旱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工程实践与研究,构建西北地区国土景观生态评价与规划理论体系,参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编制,提出多学科协同合作、跨行业部门生态保护建设管控的有效模式。

以关中平原和西北地域富集的中华文化地景遗存为核心,转化学术研究成果,主持系列大遗址公园、黄河壶口瀑布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项目,实践探索快速城市化冲突下的中华文明地标遗址空间保护和价值展示途径。

针对西北旱地自然条件制约,围绕城市绿地生态建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低碳城市建设等城市高品质建设的现实需求,转化推广旱地绿地生态工程技术,带领专业学位研究生完成多个示范点建设,主持编制系列规范导则,服务行业发展。

突破发展条件制约,挖掘乡村风景文化资源潜力,实践西北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示范性建设模式;开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系列工作,“送设计下乡”,服务遍及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完成20余项公益性项目。多方合作,成立“SRC城市街景设计研究中心”,促进全国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活力提升。发挥专业特长,助力脱贫攻坚,研究生成立的创业扶贫工作坊,形成可复制的扶贫模式,项目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决赛金奖、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银奖,成思危社会企业奖,研究生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四、学位点自我评估进展与分析

(一)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开展2020—2025 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20〕26号)及《陕西省学位委员会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陕学位〔2021〕3号)等文件精神,2021年5月,学校成立了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全面部署、统筹安排评估的各项工作。本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由艺术学院统一负责,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小组于2021年6月成立,按照学校及学院的工作部署,将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位工作成员。主要成员如下:

评估工作小组

组长:蔺宝钢

成员:刘晖、吕小辉、杨建辉、韦娜、王璐艳

按照学校2020—2025年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安排,2021.05-2022.01为学位点自查自评阶段,主要是根据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试行)》中规定的学位点国家基本条件,以及学位点的建设目标和目标达成度等进行对照检查,并完成了《学位授权点基本状态信息表》(2020.01-2021.12)和学位点《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第一阶段的自查自评,发现学位点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同质化,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特征不明显

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与学术型学位有很大不同,专业学位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本学位点课程设置与学术硕士存在同质化现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实务特征体现不够明显。另外,学位课程和限选课程案例教学比重为40%。未达到50%国家基本条件。

2. 师资单一,创新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学位点师资队伍仍以理论教学、专业研究为主,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实践型教师缺乏,风景园林学科的复杂特性与师资类型之间存在矛盾。

3. 专业实践基地产教协同育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校外实践基地仍然存在一部分的问题,比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意愿不强、时效性不够、校外基地缺乏相应的有效的管理机制、缺少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等。

4. 全过程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加强

随着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论文选题、专业实践、论文盲审等环节的质量把控有待进一步加强,“导师负责制”基础上的“导师组”培养模式需进一步落实。

五、下一年度持续改进和建设目标

(一)下一年度建设计划和发展目标

下一年度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点将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针对行业高品质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优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立足风景园林“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手段”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我校学科传统优势,强化课程体系特色;突出专业学位应用型培养目标,加大实践课、案例课比重;结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特点,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联合培养机制,突出实践基地产教协同育人作用;落实“导师组”培养模式,确保全过程指导和质量监督;稳步提升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下一年年度改进举措和保障措施

1.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2021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立足西部,面向全国,服务“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依托我校多学科优势,以职业教育为根本,以“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工程性”相结合为理念,邀请行(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具有“双轨并进、自由选择、校企联合、工程实践”特色的新版培养方案,突出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实践技能、职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重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的培养目标

立足风景园林“综合运用科学与艺术手段”的学科特点,突出我校地方行业特色院校优势,依托建筑、艺术学科特点,强化课程体系中空间形态、人文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特色;针对应用型的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类课程、案例教学课程比重。增加必修环节和课程中的场地实践、设计实践、设计考察等综合训练内容,围绕专业领域关键问题,明确核心课程案例教学目标与计划,实行方向带头人负责制,建设精品教学案例库。对接行业用人单位需求,加强校外实践比重,突出综合能力培养。

3.结合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特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着重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通过校内外导师“互兼互聘,双向交流”,实现“一对一”全覆盖;通过建大规划设计院、设计师讲座、协同授课等多种形式,针对性提升校内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是积极引入校外资源参与课程、讲座、实践等教学环节,打通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并行,学分互认等多种学习方式的互补。

4.加强联合培养机制,突出实践基地产教协同育人作用

进一步落实“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导师组”三结合,围绕“学校、校内实习基地、企业实践基地”三主体,形成“实践、答辩、展示”三环节的专业实践培养过程。在已有校外实践基地中选择优质企业搭建产教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深化产教融合的机制,建立“校企共育”的培养机制、“过程共管”的监控机制、“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保证培养质量,切实达到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创新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5.落实“导师组”培养模式,确保全过程指导和质量监督

“导师负责制”基础上,落实导师组对学生培养的课程、实践、考核各环节提供全程指导和质量监督,尤其是在论文选题、专业实践、论文盲审、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质量把控,确保培养质量。

版权所有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