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来得比以往更冷一些,在寒潮中我们更需要找寻一些温暖的存在。”
本届“一二·九”以“暖”为主题,结合青年人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和“一二·九”精神,设计一个作品,可以是适用性的物件,也可以是对“暖”抽象的认识,营造一种感觉。优秀作品展出后会与志愿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小朋友们一起参与到手工制作中,感受作品中的暖意,并将有实用意义的作品分发给养老院等慈善机构,在寒流中播下“温暖”的种子。
在延续了往届比赛形式的基础上,今年的设计大赛在多方面都有了创新,从主题构思到最终的作品展示利用,都会带给你全新的体验。想要认识更多设计能力突出的朋友吗?想要得到专业老师的针对性建议吗?带上你的想法,尽情展现自己。在正式解析主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往届的优秀作品。
往期作品回顾
2020年 优秀作品 《Cluster》
主题:《反义》
2020年 优秀作品 《光台烛影》
主题:《反义》
看完了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是不是惊叹于他们的想法和设计呢?小编相信认真准备的你一定也可以做得很好,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一二·九”,看一看对于主题的解析吧!
本届主题:《暖》
结合青年人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和“一二·九”精神,设计一个作品,可以是适用性的物件,也可以是对“暖”抽象的认识,营造一种感觉。
要求:可实用具体也可抽象
*暖—实物—象征义
1.对于实用性作品:
将暖具象为可见/可听/可触等感官感受,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暖
*抽象—具象—抽象
2.对于抽象型作品
暖是一种均衡适宜的状态,多一分则灼热难耐,少一分则清冷阴霾;暖是一种暧昧的距离感,太远会冷,太近又会排斥,彼此相互靠近的同时又葆有个性和个体意识,这种距离恰到好处。作品应体现均衡感,或营造一种令人感到“暖的空间”,手法不限。
作品要求
1.核心:围绕《暖》这一主题进行设计,可实用也可抽象
2.要求:材料不限,要求安全无毒、环保实用。
3.尺寸:作品尺寸大小不限。
4.限定:要求自我思考,具有创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比赛的优秀作品展出后会与志愿实践活动结合,将作品带到小朋友的身边,并且我们还会将有实用意义的作品分发给养老院等慈善机构,让设计不止停于图纸,模型。如果你有将设计和志愿结合的想法,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比赛流程
(一)作品提交环节
1.图纸要求:A3 图幅(420mm*297mm),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透视图、平、立、剖面图(比例自定)、模型照片(允许电脑建模截图)以及设计说明,图纸上不允许出现设计团队信息。
2.文件夹内容:文件夹压缩包以作品名称+队长姓名命名,内含图纸和报名信息表(见附表)。图纸以作品名称命名(jpg 格式,手绘图纸的扫描件亦可,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Deadline:11 月29日下午20:00前参赛同学需将作品提交压缩包发送至指定邮箱
雁塔校区邮箱:wwwwwwjiayi@163.com
草堂校区邮箱;
请参赛同学们注意好时间节点。
(二)初审环节
雁塔校区:要求携带A3 图幅(420mm*297mm)图纸一张(图纸内容自定,电子版需打印)和适宜比例模型一个,于11月30日19:00到达东四参加老师指导环节,届时会有指导老师为每组作品进行指导。
草堂校区:要求提供电子版图纸与模型照片,指导老师进行线上指导,并网络直播现场反馈。选手可将有关各自设计的问题另附一word文件,由现场工作人员寻求老师作答,事后有关工作人员会将文字性回应进行整理,反馈至各参赛团队。
(三)终审环节:设计者需准备A3图幅(420mm*297mm)图纸一张、适宜比例成模以及答辩PPT进行现场答辩,时间约为自述3min,老师提问2min。
评选方式
(一)初审时间:11月30日19:00
评选标准:以图面表现(25分)、模型表现(35分)、作品创意(40分)三项为评分标准,三项得分相加得到各组总分。(会有工作人员通知入围的同学,请注意查收哦)
(二)终审时间:12月9日19:00
地点:地点待定
选手答辩结束后由现场老师及同学对作品进行投票。
评选标准:每位老师拥有5次投票机会,每个同学拥有3次投票机会。依据老师投票数占总投票数的30%进行换算,最终按各组票数高低得出:一等奖1名、 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网上投票数最多的参赛组获得人气奖
报名方式
1.点击本期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报名文件
2.加入qq交流群下载报名文件
(每组参赛选手不超过5人)
请将报名表电子版发送至wwwwwwjiayi@163.com
qq群二维码(后续相关通知也会在群里发布)
高举“一二·九”火炬,传承青春活力。弘扬创新诚毅,展现建大风采。
用作品传承信仰,
让历史在记忆力绽放延续。
希望能在这个冬天,
在建大,不止于建大,
温暖将会传递,凛冬不再寒冷,
先辈得以慰藉,铭记历史,共创辉煌。
获奖同学会获得相应学分奖励、荣誉证书、定制纪念品和奖品哦,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文案:学科部汪静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