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位置: 首页 >> 下载中心 >> 正文
1351-艺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03-17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授权学科

(类别)

名称:艺术

代码:1351

授权级别

2021 12 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提纲)

一、学位点建设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专业的艺术学科理论知识、高水平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及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向,独立进行调查研究和设计创作,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解决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能够胜任艺术设计领域的实践、教育、管理与策划等工作,并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学术道德,品行优良、身心健康。

2)系统掌握艺术设计领域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专业领域内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文献资料,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国际交流能力,了解本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前沿动态。

3)具有端正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熟练运用各种分析、调研等方法开展创新性研究和艺术设计创作。

(二)学位标准

艺术硕士(MFA, Master of Fine Arts ) 专业学位教育是区别于艺术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本专业学位培养的是艺术设计领域专业人才,强调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素质的培养,将职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密切结合。以此作为本学位点办学基础定位,制定了学位授予质量标准。

在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素质方面,规定学生必须具备学术道德和专业素养、职业精神等,并系统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坚持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艺术与科学相结合。遵守职业规范,对从事的工作尽职尽责、甘于奉献。

在获本专业学位应掌握的知识方面,规定学生应掌握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基础知识、艺术设计所需基本辅助技能和专业外语知识等。专业知识的构建以社会职业需求为导向,并强调知识面的横向联系与拓展。

在获本专业学位应接受的实践训练方面,将实践训练形式与内容分为实习实践、科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部分,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成果和考核要求进行规定,要求学生具备参与实际设计项目实践所需的设计施工、设计管理、设计执业资格相关知识、并掌握相关领域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在毕业设计作品及学位论文要求方面,选题要求为具有研究性质的设计实践作品,要求设计紧密联系实际且能就一定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性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对本专业方向已知的认知体系和实践积累有突破或创新贡献。作品形式可以是设计作品图册、艺术原创作品等。学位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概念清楚、过程清晰、层次分明、文字简练,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全日制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条件如下:

(1) 学分最低要求为50分,其中公共必修课10 学分,专业必修课3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8 学分(包括实践类课程不少于3学分),创新创业1学分。

(2) 完成学校与学院规定的授位学术成果要求;

(3) 通过中期作品设计与展示评定(≥75分);

(4) 完成毕业作品设计;

(5) 学位论文(设计)通过不端行为检测与盲审评阅;

(6) 结合毕业作品设计展示,进行学位论文(设计)答辩与考核(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与考核委员会委员);

(7) 中期作品设计成绩(权重0.2)+毕业作品设计成绩(权重0.5)+学位论文答辩成绩(权重0.3)≥75分。

同时满足以上条件,毕业并授予学位。

本学位点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严格按照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执行。

(三)培养方向与特色

本学位点建设立足西部,面向国家文化强国及城乡一体化战略,面对西部地区城乡环境高品质提升和地域文化特色传承的需求,以弘扬红色经典与丝路文化、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为抓手,充分利用我校建筑、土木、环境、材料等建筑类院校学科优势,组织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团队,建构价值观塑造、专业技能培养和设计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借鉴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经验,以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艺术设计能力为目标,将职业实践与专业知识学习密切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艺术理解与表现能力,以及专业技艺与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解决艺术设计实践、管理与沟通等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在“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工程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国际国内艺术展演平台、横向实际科研项目等实训环节为核心,形成以下三个主要培养方向:

1)环境设计:依托建筑类院校学科优势,以城乡环境中的设计创新与实践、营造技术与应用、传统风貌保护与更新为主要研究领域,发挥环境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突出地域性设计方法及适宜性设计策略研究及应用,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以西部地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研究与实践为主要研究领域,强调城市雕塑、壁画、装置等公共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的交流性、开放性及共享性,针对特定时代、地域和环境,立足城市地理环境和自然、人文资源,提升城市环境艺术形象和品味,传达绿色生态及人文和谐意识。

3)环境设施与导视设计:围绕西部地区城乡环境空间的设施系统与视觉传达系统设计理论与创新实践,研究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场所的设计价值,以及空间认知与信息传达的技术,以安全、舒适、健康为目标,延续并发展城乡文化,体现人文关怀,以传承历史文化、弘扬红色经典、传播丝路文明、 塑造城市形象等为优势特色。

(四)师资队伍状况

本学位点专职教师共有3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获得博士学位14人,占教师总数42.4%,在读博士8人,硕士生导师14人。教师年龄结构合理,整体呈年轻化,工作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

环境设计方向带头人张鸽娟教授,硕导,主要从事城乡环境设计、传统村落保护研究。国家注册建筑师,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专家库专家,陕西省土木建筑协会环境设计分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下的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复兴与营建策略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省软科学、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环境设计”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主要参与人,“省级教学团队” 主要成员。获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艾景奖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赛、“园冶杯”等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获世界风景园林师协会(IFLA)设计竞赛评委奖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重要专业学科竞赛奖项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硕士研究生课程2门。本方向学术骨干中副教授5人,讲师5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方向带头人汤雅莉教授,硕导,日本名古屋艺术大学、爱知国立艺术大学研修2年。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艺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公共壁画、标识系统和数字艺术设计研究。 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延安解放区木刻版画展示平台建设”,完成西安地铁1、2、3、4号线标识系统及壁画设计与制作等横向项目。入围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第十届优秀奖),六、七届全国体育美展;获国际咨询工程师会“FIDIC全球工程项目杰出奖”;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编撰《轨道交通车站绿色室内设计规程、标识设计规程》,发表论文32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承担硕士研究生课程3门。 本方向学术骨干中教授2人,一级美术师1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

环境设施与导视设计方向带头人赵锋教授,硕导,伦敦大学学院(UCL)访学一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第6届委员会委员(理事)。主要从事基于设计行为学的劝导式设计和以 TRIZ 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学等 方向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省级基金5项。 “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48篇,EI收录9篇,参与编撰国家标准1部,出版创新方法相关教材3部。承担硕士研究生课程2门。本方向学术骨干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

三个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构成如下:

方向

环境设计

城市公共

艺术设计

环境设施

与导视设计

总计

教师人数

12

11

12

35

职称

(教授/副教授/讲师)

2/5/5

4/3/4

3/4/5

9/12/14

学位

(博士/硕士/学士)

5/7/0

6/5/0

4/6/2

15/18/2

年龄(26-35/36-45/46-59)

5/5/2

7/2/2

3/5/4

15/12/8

(五)研究生招生选拔情况

通过优化招生宣传方式,发挥新媒体、自媒体优势,构建多元化网络宣传和咨询体系,注重生源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生源数量与质量。同时严把复试入学环节,严格按照学校的复试安排及相关要求,成立研究生入学复试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研究生入学复试的安排及操作规范等文件。严格执行各项流程,分别以笔试、个人面试等形式对考生进行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及发展潜力的测评,确保入学复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本学位点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74人,计划招生52人,实际录取人数为50人,均为全日制研究生,报录比7.5:1。录取人数中全日制应届毕业生28人,占比56%。生源分布广泛,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本省生源占比38%,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江苏生源数量排在外省生源前列。

(六)就业发展状况

扎实落实学校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强化使命担当,全面促进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不断筑牢全员化工作格局,广泛挖掘就业岗位,细化就业创业指导帮扶体系,引导毕业生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较好完成了2021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21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硕士研究生共34人,就业人数28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2.35%。其中,民营企业就业15人,占比53.57%;国有企业就业7人,占比25.00%;中初等教育单位和科研设计单位分别就业2人,占比均为7.14%;高等教育单位和自主创业分别有1人,占比均为3.57%。2021届毕业生中12人进入建筑业,7人进入房地产行业,3人进入教育业,2人进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行业。毕业生就业共涉及28个单位,其中,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宁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华润置地发展有限公司、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等均为行业知名单位。

(七)研究生奖助情况

2021年,本学位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资助和激励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及提高创新能力的激励体质。提升奖助学金的宣传力度,扎实开展资助工作,建立完善的评审政策和流程,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细致做好奖助学金申请、登记、发放等工作。

全年累计发放本领域研究生助学金77.4万元、学业奖学金23.2万元,国家奖学金2万,合计102.6万元,受益学生达168人次,资助比例达100%。同时,在助学金使用过程中,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巧助学科研梦”教育等系列活动,做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科研和实践的积极性,鼓励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研究生党建情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统筹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队伍建设,为学院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规范化推进研究生党建工作,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细化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标准,对研究生党支部进行量化考核,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基本制度落实。

注重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拔研究生导师或者优秀研究生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开展研究生党支部书记述职,依托教育部网络培训平台等覆盖培训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选育管用并举,全面提升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发挥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国家艺术基金、社科基金项目,开展“文化进社区”“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引导研究生党员深入基层社区、深入西北乡村,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受到《陕西日报》专题报道。

抗疫期间,发挥学科特长,通过线上主题党日、海报设计宣传、在线帮扶等形式积极参战,129名学生参加到一线抗疫志愿工作,累计时长6079小时,师生捐款近8万元、抗疫物资价值10万元。毕业生党员政治素质过硬,经考核5名加入本校辅导员队伍。

开展研究生党支部设置工作试点,强化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以导师科研团队设置党支部改革,坚持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导师融入研究生党建、研究生党员自我教育管理,有利于支部精神凝练、稳定传承的原则;改革实施以来品牌活动蓬勃开展,“双创”科研双丰收,实现了研究生党建有抓手,有平台,研究生学术科研有思想引领、有理论武装。研究生先锋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

夯实思政队伍建设,做好学生成才的引路人,出色完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屡获佳绩。先后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省第五届“互联网+”大赛先进个人、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二等奖、省高校心理健康微课大赛一等奖、优秀案例三等奖;两年来发表论文8篇,出版著作1部,主持省高校学会项目1项。

(二)思政教育情况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持续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服务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育人实效。

着力课程思政领域的探索和实践,确保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融入教学各环节。合理设置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内容、融入方式与融入节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全流程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着力打造专业素养较高、工作作风踏实、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工作队伍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服务等工作,良好教学秩序的形成,学生思想状态的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重要保障。

坚持以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造“四大平台”支撑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以创新创业实习实践教育基地为平台,结合学科优势,签约校外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参与“万名学子扶千村”大学生扶贫攻坚专项实践等精品项目。以国际国内课外创新创业竞赛为平台,打造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参赛项目,引领学生热爱科研、潜心学术、创新创业。以研究所、科研中心、导师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学生“自创”、师生“同创”、产教“领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鼓励教师与产业对接,带领学生将创新创业成果应用服务社会,实现科研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以校内文化场馆、艺术实践工作坊为平台,发挥场效应,用“校园文化+德育+学业”模式,打造德育新阵地;实现实践、“双创”与育人的融通和对接。 学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本学科研究生双创参与率达95%以上。

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持“四为”方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严格落实《中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委员会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实施细则》等规定,不断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与管理,学院党委发挥学科特色,线上线下联动,打造网络微平台,形成良好的宣传矩阵效应。在课堂内外、尤其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审核中,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政治保障。

(三)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将师德建设活动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积极构建教师自觉遵循,多措并举、全员践行的长效机制;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和奖惩相结合。

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党政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将师德师风纳入学院党政议事日程,坚持常抓常议。

崇尚师德、加强宣传,营造师德师风建设浓厚氛围。坚持师德师风宣传制度化、常态化,利用微信企业号、工作群及时推送相关政策信息、新闻简讯,营造德育浓厚氛围;注重把师德师风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争先创优氛围;邀请知名设计师、艺术家来院讲座,举办“西迁精神”宣讲会等活动,号召广大教师牢记初心与使命。

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大讨论大动员;结合主题教育、党支部讨论等,有计划地举办师德建设专题研讨,引导广大教师按照“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崇德修身、笃学育人;组织“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班,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以问题为导向,以整改为抓手,通过调研座谈、师生反馈、自查排查,针对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清单,逐条整改。

强本固基、建章立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坚持把师德师风与思想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紧密结合,融入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过程中,做到同部署、同要求、同检查,形成建设协同机制;围绕正秩序、正教风、正学风,实行课堂常态巡查督查机制,及时发现纠正问题;设立师德投诉举报箱、举报电话,了解掌握师德信息,应对突发问题,积极主动沟通协调;制定《师德考核实施办法》,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奖励等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师风表现一票否决制。

(四)学风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在学院统筹下,为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自由,强化学术诚信意识,端正学术风气,防止学术腐败,提倡科研诚信,始终把学术风气和科研诚信建设摆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位置,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显著提高了师生对研究生学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诚信的科研氛围。

创建学风建设、学术双创品牌活动,打造学风建设新阵地。学院开展多个规范化、系列化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品牌活动。通过“艺客艺谈”系列活动如“芳草地”学术沙龙、“泛亚国际校园闪训活动”等学术活动;广泛宣传榜样示范作用,每学年举办打造“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明星项目获奖学生、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先进事迹分享会,认真梳理和总结优秀学生的学术与科研经验,引领学生热爱科研、潜心学术、创新创业;发挥校内文化场馆、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场效应,用“校园文化+德育+学业”模式营造氛围,打造学风建设新阵地;实现实践、双创与育人的融通和对接。

强化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严把入学关,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纳入新生教育必要环节;组织研究生新生参加“树立学术规范理念、促进科研知识创新”等专题讲座,详细分析讲解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危害,督促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确立学术诚信。以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营造艺术修养氛围;通过入学教育、开设“设计导论”、“论文写作”等课程,培养学生遵守学术规范;进行设计相关行业规范教育和行业政策法规教育,倡导尊重知识产权,遵循学术界的公认准则;在教育教学和艺术创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担当,树立正直、诚信、追求卓越和勇担责任的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三、学位点研究生培养主要情况

(一)课程与教学情况

1.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  

本学位点课程设置响应城乡环境建设需求,结合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聚焦城乡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建设文化遗产与传统风貌保护等领域强调学科交叉与高质发展,推动产学研融合,将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全面融入课程体系。共开设专业学位课6门,选修课17门其中专业核心课程9门,特色课程8门,研究方法课3门,实践课2门,案例课1门,主讲教师均为课程相关领域的教授、副教授以及外聘行业专家,研究方向综合、知识结构互补,在理论讲授、实习辅导、实践指导等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

专业核心课程具体信息见下表:

序号

核心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主讲教师

专业技术职务

1

设计史论

(三个方向核心课)

4

64

韩禹锋

教授

2

设计方法与创作

(各方向核心课)

10

160

各导师

高级职称

3

设计实践与研究

(三个方向核心课)

10

160

各导师

高级职称

4

会展园林设计研究

(环境设计方向核心课)

1

16

岳士俊

教授

5

风土景观研究

(环境设计方向核心课)

1

16

崔文河

教授

6

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核心课)

1.5

24

张蔚萍

副教授

7

城市景观中雕塑艺术的

设计理念分析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核心课)

1

16

蔺宝钢

教授

8

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设计

(环境设施与导视设计方向核心课)

1

16

李绍文

教授

9

设计情感化研究

(环境设施与导视设计方向核心课)

1

16

李咛

副教授

2.课程教学质量

本学位点在培养计划修订方面,依据艺术学教指委《艺术硕士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紧扣本校特色,系统优化了核心课课程的设置;适应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点设置专业方向课;增加研究方法指导课、实践课、案例课,不断强化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将专业内容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民生、党的方针结合起来;形成若干课程教学团队、改革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设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小组,通过听课、评教、座谈等形式定期对研究生教学质量进行随机评估、考核及监督。采取导师小组、校企联合、竞赛与展演相促进的方式搭建层级丰富、模块自由、平台多样的综合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与多元创新,保障教学质量。

科研促教学为导向的科学型、实践型课程为学生提供参与纵向科研项目的机会;以竞赛展演为驱动的创新型、前沿型课程培养学生获得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竞赛等级奖项;基于社会调查的研究型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城乡社会调查和实践经验。目前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成果显著,获得了广大师生好评和一定的社会认可。

3.教材建设

本着发扬本校教学传统和特色的目的,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重点关注特色专业教材建设工作, 2021年出版教材12部,其中省部级优秀教材2部、厅局级优秀教材1部、校级优秀教材1部,获准校级教材建设项目一项。

(二)导师选聘、培训与考核情况

1.选聘与考核

本学位点依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相关规定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和动态调整制度。导师选聘每年进行一次,聘期一年。规定导师45周岁及以下应具有博士学位,45周岁以上者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并需具备相应的培养条件(纵横向科研项目等)和学术水平(论文、著作、作品集、竞赛获奖等),每年结合学位论文抽检结果,对导师招生资格、招生指标等进行限定。

2.导师培训

完善培训环节,把导师培训和交流覆盖到所有在岗导师。探索分级培训模式,把国家职业标准、教学标准、1+X 证书制度等纳入导师培训的必修模块,逐步完善“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

2020-2021年院校两级组织研究生指导教师岗位培训4次,总计培训新增导师308人次。202011月学院组织本专业导师8人次参加清华大学主办的导师培训班,并获培训证书。20204月组织导师10人次参加全国设计大师培训班,获结业证书。

(三)导师责任落实情况

1. 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本学位点依据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制定详细的导师行为指导规范,从选聘、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落实导师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行为规范。引导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崇德修身、笃学育人、敬业奉献。从招生、培养、德育、科研等多方面,严肃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通过导师招生资格审查和动态调整、分类评价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依法依规建立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违规责任认定和追究机制,强化监督问责。

2.强化导师质量管控责任情况

通过每年一次的导师招生资格审查、甄选及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导师不断提升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督促导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采用社会调查、学科竞赛、项目实践等多种培养方式,加强师生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合作关系,督促导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责任感。

对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成绩显著的导师、导师组,在各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等评定活动及职称晋级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疏于培养指导、不能履行职责的导师,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根据不同情况,予以停止导师在读研究生指导、限制招生数量、暂停招生、直至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罚。

(四)学术训练情况

致力于培养专业型硕士,把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突出课程教学与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 构建教学与实践协同育人的培养体系,形成了“学校实践基地、学院科研中心、企业实习场所三主体+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毕业展示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论文发表与学科竞赛凝练学术训练成果。学位点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毕业前必须修满1分创新创业学分。学分可选项包括参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并获等级奖项。同时每年奖学金评定与学术论文发表、竞赛获奖挂钩。

2021年研究生通过课程参与的纵向科研项目7项,横向科研项目15项。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篇,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30项。

本学位点学术训练经费主要来自于学校、学位点建设经费和导师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竞赛参赛费等。

(五)专业实践情况

本学位点实施“能力导向,产教融合,多元共建,联合展演”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习实践、科研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思政教育实践四个阶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每生完成不少于 12 个月的专业实践,由导师培养学生参与一项或多项实际项目的设计、施工等,训练其团队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专业实践密切结合学位论文,组织专业实践评定小组对研究生的实践成果答辩考核,最终综合答辩成绩、企业评定和导师评价,给出专业实践成绩。

搭建工作室实践基地、创新团队等校内实践平台,吸纳企业、研究所、设计院的高级职称设计师或工程师,完善实践导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 17个,科研实践平台 5个。获批省级专业实践示范基地 1 项,科研扶贫村落 46 个,研究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130人次。

(六)学术交流情况

2021年本学位点承办学术会议10余次,成果丰富,以学术论文交流、学术问题研讨、专题报告、学术讲座以及设计创新成果展示为主要形式,邀请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设计师进行分享交流,部分学术交流会议通过网络实现多方研讨,拓宽学生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并联合撰写相关文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其中包括“黄河·运河——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议、高水平期刊论文撰写发表专项培训讲座2次、学科科研专题讲座4次。

依托学位点各类科研资源,积极推荐研究生参加各类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累计参加学术会议达90人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拓展学术视野。

类型

名称

时间

主办单位/嘉宾单位

参加会议

论坛

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

2021.03.27

国际生态景观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协会、 园冶杯组委会

论坛

2021第二届河西走廊论坛

2021.10.24

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论坛

2021全国3D大赛年度总决赛高峰论坛

2021.12.11

全国3D大赛组委会

会议

2021山地人居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1.10.10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

会议

第十七届高校景观设计毕业作品展线上汇报

2021.12.12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会议

中国各民族交往交融史暨第二届甘青民族走廊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

2021.07.17

青海师范大学

承办会议

 

专题讲座

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以《美术》杂志为例——杨灿伟

2021.04.16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专题讲座

高水平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技巧——吴先华

2021.04.28

上海海事大学

专题讲座

“促进学风建设 展示学术成果”1-4期

2021.11.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术讲座

公共艺术的魅力—— BILLY LEE

2021.11.03

美国北卡罗纳州大学

学术讲座

图文关系中的创造性写作——王海峰

2021.11.11

中国写作协会

学术讲座

美术创作的视觉还原与审美创造——吴端涛

2021.06.04

中国美术家学会

研讨会

第二届“黄河·运河”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

 

2021.05.22

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清华美院、东京都立大学、宁夏大学、泰国艺术大学等

研讨会

《延安解放区木刻版画展示平台建设》专家研讨会

2021.09.24

西安美术学院、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

(七)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情况

2021年在学位评定委员会指导下,学位点积极开展培养方案监督、课程教学指导、教学质量评价反馈等工作。要求每门课程教学大纲根据情况进行完善修订,适时优化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增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系统性、实践性,探求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构建符合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培养体系。学位点不断加强精品课程优秀教材的申报建设,整体提升课程水平。制定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督,构建不同类型、区分阶段的多维度教学评价体系,从学生评教、督导评教、领导评教、同行评教再到教学过程性评教、即时性评教、总结性评教等方式切实提升课程质量。

建立导师责任制、学院管理、学科执行、学校监管的研究生全过程监控体系。强化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环节管理。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对研究生实习过程跟踪反馈,对实习成果通过展示进行考核评价,杜绝虚假实习。开展论文写作相关专题讲座,加强培养环节中学术规范指导,提升论文质量。严格课程考试,研究生应签署诚信承诺书,公开考风考纪等事宜。加强学位授予条件中论文过程管理,学位论文严格实施“中期检查+预答辩+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全盲审+学院抽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的六环节核查制度。在研究生中期考核预答辩、论文盲审、学位答辩等重要环节引入分流机制,对不符合培养质量要求的研究生予以分流或淘汰。

2021年本领域中期检查一次不通过率31.4%、预答辩一次不通过率37.8%。针对一次不通过的学生提出预警同时动态监测学业考核情况及论文撰写进度及质量。学位论文答辩前的评阅,通过教育部等学位论文送审网上平台,实施全盲审制度,对中期加查、预答辩存在一次不通过情况的,加送一份。建立完整的“提示—预警—淘汰”制度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八)学位论文质量情况

1.规范要求

艺术硕士学位论文(设计)在形式上由论文和设计方案两个部分组成,应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并充分反映出作品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独特价值。

1)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设计)在形式上由论文和设计方案两个部分组成,应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是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理论研究、设计实践并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展示”的最终成果与水平的完整呈现。

论文部分是结合设计项目针对艺术学科领域中的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及结论等的呈现;设计方案部分是运用论文中所提的设计理论或方法对具体设计项目进行设计,以图示的形式对设计的思路、过程及成果进行展示。

论文字数 0.5 万-0.8 万(不含图、表),论文重复率不得超过 10%。须符合学界共识的学术规范、标准及体例,与国家标准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办法相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2)选题要求

选题应有价值,体现作者的独立思考和一定的创新意识。研究目的明确、定位准确、概念清晰、方法得当,体现独到的设计理念及见解。

为了确保选题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学生须全面查阅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店、社会调查等途径,充分掌握与选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为了确保选题的可行性,除了上述资料的掌握之外,学生还需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知考虑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否胜任该选题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开题答辩论证选题的可行性。

3)内容与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设计)按顺序,由封面、声明、中英文摘要、 目录、正文(含引言与结论)、参考文献、作者在读期间的 研究成果、设计方案、封底组成。论文撰写严格执行本校《艺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论文部分

该部分是针对设计对象及其问题进行设计理论及方法的研究,利用富有逻辑性的学理论证确立核心观点,以有力的论据支持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并充分反映出设计作品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独特价值。

论文内容应该紧扣标题,避免出现跑题、偷换概念、置换概念;知识性内容不能出现硬伤,如人物和作品张冠李戴、学科术语运用有误等;思想性内容即个人看法,应避免出现原则问题,如政治问题、伦理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文本应采用理论性书写语言,避免口语化和文学化。

论文核心部分要求立论正确、说理透彻、推理严谨、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结构完整。严格遵循学术道德规范,杜绝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设计部分

设计部分应包含项目前期分析、设计思路(理念、原则、 策略等)、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专项设计等内容;形式上由标题页、目录页、设计方案部分等组成。

方案设计应突出问题导向,应能体现出论文中提到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设计定位准确,设计概念、策略、方法合理,方案表达表现完整、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图纸表达应符合规范要求,有详细的平立剖面等设计图,体现出设计的工程性和严谨性。

3)流程要求

严肃过程考核,严格执行中期考核、预答辩和学位答辩等各阶段论文检查规范。

中期考核: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中期考核在学位论文开题通过后半年左右,最晚在第5学期初之前完成。

预答辩:申请学位论文送审前必须进行预答辩,并且要满足预答辩基本要求。研究生逾期未参加预答辩(集中)即视为自动延迟学位申请。预答辩最迟应在论文送审前 1 个月完成。

学位答辩: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和盲审环节在第6学期初进行,合格后经资格审查方可申请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硕士研究生应根据论文评、答辩专家提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形成正式的硕士学位论文,提交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

2.评阅规则与核查办法制度及执行情况

学位论文严格实施“中期检查+预答辩+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全盲审+学院抽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的六环节核查制度。

六个环节的核查制度,按照培养时间的顺序节点展开,中期检查、预答辩由各学科、导师组组织实施,其余环节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实施。各环节按具体办法均可实现质量分流目标。202118级毕业论文核查执行情况如下表:

    序号

工作内容

时间

  1次不通过率

1

中期检查

5学期初

31.4%

2

预答辩

5学期末

37.8%

3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

6学期初

2.5%

4

全盲审

6学期中

7.5%

5

学院抽检

完成答辩委员会提出的修改

6.9%

6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

6学期末

0%

3.论文抽检情况及质量分析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注重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考核,重视实践教学质量,论文完成和抽检情况良好,办学声誉显著提高2021年度本专业硕士学位论(设计)共28 篇在中期抽检及终期毕业成果评优中,重视实践教学质量、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高度重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 2021年盲审中优秀率2%、良好率13%、一般率85%、不通过率0%。抽检评议结果均为 100%合格。2020年获校级优秀论文2篇

4.强化和体现学位论文应用导向情况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围绕实际项目和社会急需方向展开,在选题过程中强调学以致用,题目来源于科研课题、项目实习和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学生毕业成果丰富,在行业领域的引领指导作用强,成果实践可行性强,推广应用效果好。

(九)科学研究情况

本学位点立足于专业领域特色,在城乡环境艺术、公共艺术、设施与导视等方向进行科学问题发掘和研究实践,立足西部特色,秉承中国多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求,聚焦于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复兴与营建、乡村景观空间秩序、国家规划矿区乡村人居环境、历史城市遗产保护、延安红色文化木作雕刻、西安地铁标识系统及壁画设计等,在地域文化的艺术特征分析及资源挖掘、城乡建设中的适应设计方法研究、艺术设计实践与应用等方面深入探索。在研项目涉及了红色文化、传统艺术与工艺、历史遗产及人居环境等学术研究内容和地铁空间标识系统、文化展示及形象等设计实践。2021年获准纵向科研项目共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8项;签订横向项目共6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23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0篇,CSSCI5,EI1篇。结合科研选题完成了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设计教育、设计研究和设计服务的良好生态关系。

(十)服务贡献情况

立足西北特殊的自然及人文环境特点,在城乡环境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与传统风貌保护、丝路文化艺术设计与创新、设计扶贫等方面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成效突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阐发中国审美观念,彰显中国价值理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应对西部城乡建设机遇与挑战,重点围绕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及应用、西部城乡环境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三个方向,服务城乡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依托“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下的西北地区传统村落复兴与营建”、“甘青民族走廊族群杂居村落空间格局与共生机制研究”、“黄土沟壑区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性方法研究”等国家级课题完成 200 多个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方案。建立城市环境艺术与雕塑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发挥城乡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研究为主导的学科平台优势,社会服务遍及国内 24 省市。

响应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需求,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红色经典文化、传播丝路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在“智库+平台+资源”模式下,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学科发展。基于国家艺术基金 “延安解放区木刻版画展示平台建设”及延安“圣地光芒”、“中央机关进驻延安”群雕等项目推广红色经典文化,挖掘中国故事、中国艺术;承办丝绸之路第四-六届国际丝绸之路艺术节国际美术展、“丝路文化·长安论坛”等实践平台传播丝路文明。

开展面向革命老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研究生党支部依托项目深入城乡社区宣传传统文化、开展扶贫支教。以多层级纵向基金项目为依托完成一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调查。研究生先锋党支部开展了“传统宗祠文化进社区”的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先后在西安测绘局社区、中铁一局社区向老百姓讲述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廉洁自律的中国故事和优秀传统文化。

四、学位点自我评估进展与分析

(一)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本学位点自我评估工作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制定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相关文件为指导,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实施方案指导下进行。

在自查自评阶段,于2021 年 5 月起全面启动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工作,对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并正在执行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学校制定的《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自查学位授权点建设和人才培养情况。

学院成立了艺术设计学位点自查工作小组,对学位授权点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和成果进行了详细整理,并通过总结和自我评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以切实提升学位授权点建设水平和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三个培养方向的支撑关系和特色优势需进一步突出。

环境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施与导视设计三个方向在研究领域、人才培养特色、设计实践范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梳理和整合。

2)师资队伍需进一步充实和壮大。

由于地处西北地区,受区位与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受限。校外导师及行业专家的占比偏小。教师中缺乏国家级名师,实践成果获奖数量较少。

3 招生资源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报考本学位点的考生中来自知名院校的人数比例偏少,生源质量偏低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部分学习效率偏低、学生研究及实践成果方面论文发表数量偏少,实践项目质量优秀者比率偏低等问题。

4)课程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针对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群建立起来的教学框架体系在逐步调整,需结合专业实践及反馈效果保证专业教学的连续性及全面性,避免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断层。

5)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式需进一步完善。

现有校企联合培养教学体系中企业与学院之间的沟通联系不足,国际化程度、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有待加强。

五、下一年度持续改进和建设目标

(一)下一年度改进举措和保障措施;

1)与我校优势学科相结合,进一步构建从区域宏观规划到中尺度人居环境设计、微观尺度设施与导视设计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布局。

2)结合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人才,组建学科梯队。重点培养高学历年轻教师,使其成为教学队伍的核心主力。

3)加强招生宣传,扩大和拓展生源基地;进一步发挥新媒体、自媒体优势,构建多元化网络宣传和咨询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对本学科的社会影响和优异成果进行宣传,增强吸引力。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专业知识模块,形成由基本模块和相关子模块组合构成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案例库建设,保证课程设置和内容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有效支撑各方向。

5)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与实践基地的合作机制;完善导师工作室制度;加强校企合作。发掘专业教师潜力,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学场地。

(二)下一年度建设计划和发展目标。

1 面向文化强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立足西部,持续凝练培养方向。

2) 对师资队伍业务素质从知识结构、实际工程设计能力方面进行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科研及实践项目的高级别奖项,增加国家级纵课题、社会影响力较强的横向课题及科研文和著作的产出

3) 制定专门的招生宣传计划和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调整招生调剂政策,提高优质生源比率。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并指导学生参会论文写作,争取会议发言,指导研究生发表高水平期刊论文。

4) 完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知识点重复或覆盖不足及衔接关系不强的现象,进行合理化改进,构建合理的课程链群,对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内容优化,加强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教学交流,展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

5) 组织校内导师与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合作交流会议,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互动。与校外机构展开深度研究合作、融合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沟通与联系。

版权所有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